出捊网 > 范文 > 正文

​《归氏二贤传》阅读答案

2023-05-07 15:23 来源:出捊网 点击:

《归氏二贤传》阅读答案

1、《归氏二贤传》阅读答案

《归氏二贤传》阅读答案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

image.png

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行而友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egrave;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jiagrave;n):巧言善辩。③罹(liacute;):遭遇。屯(zhūn):艰难。④(yiacute;n):愚蠢而顽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罪过孝子罪过:即过错

B.孝子由是失爱失爱:失去父爱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过门:经过门前

D.岂可使君被完洁耶完洁:同“完结”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辄索大杖与之

B.于是思以广其传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已又坐市舍中卖麻孝子之族子

D.纬以事坐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9.(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3分)

译文: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B(A、列举过错;C、上门勒索;D、完好整洁的衣服。)(3分)

6.D(A、因,连词;来,连词。B、给,动词;结交,动词。C、坐着,动词;犯罪,动词。D、家族,名词。)(3分)

7.A(③⑤⑥各说明一个人的特点。)(3分)

8.B(因文首说“其宗亲邻里知之”。)(3分)

9.(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每处0.5分,共4分):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①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第一句译出倒装1分,“私”字1分,“致”字1分。)(2分)

②没有固定的财产来资助自己,却不被难倒,这已经很难了。(“恒产”1分,“困折”译成被动1分,“斯”字1分。)(3分)

附:【译文】

归氏家族有两位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家中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孝子小时候挨饿,脸色发黄身体瘦小,族人叫他是“菜大人”。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绣字华伯,孝子归钺的同族之子,也卖盐来奉养母亲,自己又坐在店铺中卖麻。和弟弟归纹、归纬友爱没有隔阂。归纬因事犯罪被拘捕,华伯拼力为他营救。归纬又不约束自己,犯罪多次。华伯贩卖的收入,计算一下常常整年没有其他事故,才够供应粗劣饮食,一经差役上门勒索就要耗费,但始终没有恼怒的脸色。华伯的妻子朱氏,每做衣服一定三件,让兄弟平均,说:“二位小叔子没有家室,难道可以让您自穿得完好洁净吗?”有个小叔子死去,他妻子留下个男骇,朱氏抚养爱护他如同自己生下的。然而华伯,人们见到他只认为他是城中普通居民。

赞曰:两位孝子奔走于集市之间,一生不认识诗书,而能用纯真美好的品行,在无人之处约束自己,遭遇艰难变故,没有固定的财产来资助自已,却不被难倒,这已经很难了。华伯夫妇如同钟鼓琴瑟一样和谐,汝威终究使顽固愚蠢的人转变,考察他们的一生,都有表现自己胸怀宽广的品格。由此说来,特行事而担忧很少响应的士人,看到这样的孝子应当感到惭愧啊!

2、《洛中盱江肝江八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洛中盱江肝江八贤

司马温公《序赙礼》,书闾阎之善者五人,吕南公作《不欺述》,书三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予顷修国史,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聊纪之于此。

温公所书皆陕州夏县人。曰医刘太,居亲丧,不饮酒食肉终三年,以为今世士大夫所难能。其弟永一,尤孝友廉谨。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出之。有僧寓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曰周文粲,其兄嗜酒,仰弟为生,兄或时酗殴粲,邻人不平而唁之,粲怒曰:“兄未尝殴我,汝何离间吾兄弟也!”曰苏庆文者,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曰台亨者,善画,朝廷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京师,事毕,诏选试其优者,留翰林授官禄,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南公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①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②有之,今何靳③?”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适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鸣呼,此八人者贤乎哉!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注:①驵:zǎng,市场经纪人。②帑:tǎng,库房。③靳:吝啬。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一诣县自陈诣:到

B.其兄嗜酒,仰弟为生仰:依靠

C.有质钱而没者没:没有,无

D.其驵舞秤权阴厚整厚:给……好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民溺死者以百数作《师说》以贻之

C.因经过官人丧马因宾客至相如门

D.何欺寒人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诚实不欺的一组是

①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②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③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④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⑤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⑥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永一不贪钱财,主动到县里说明死去的僧人在他家寄存了数万钱币的情况,并请求把钱币归还给僧人的子弟们,还毁掉了借债不还的乡人的借契。

B.台亨擅长绘画,参加了景灵宫的修建工作。在朝廷选拔考试中名列第一,但他淡泊名利,不为官禄所动,以归养老父为托辞拒绝了朝廷任用。

C.曾叔卿买了陶器想贩卖到北方,因北方发生灾荒没有成行。在了解到买陶器者的意图后,主动说明情况,不再卖出,家境贫苦、妻儿饥寒也不顾惜。

D.作者主要通过对八贤言行的描述来体现他们“有善行、不欺骗”的贤德,没有作过多评论,结句画龙点睛,对其品行高度赞美。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3分)

(2)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3分)

(3)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4分)

 参考答案

9.C(没:同“殁”,死亡)

10.D(D均为语气副词,用在句末表疑问。A均为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顺承。B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用”;后一个是连词,相当于“来”。C均为介词,前者为“趁”,后者为“经由”)

11.C(②④并非体现诚实不欺)

12.B(“托辞”错)

13.(1)你侍奉我的母亲如果稍有不敬(不谨慎),我一定会赶走(休了)你!(“事”、“逐”、补出第二分句的主语各1分)

(2)听说你想要用这东西来嫁女儿,我怎么可以用这样的.东西来坑害你呢?(“安”、“可以”、“病”,各l分)

(3)您仅仅买五斤,我己经为您偷偷地加倍称了,希望您给我酒吃(请我喝酒)。(“止”、“密”、“愿”、“界”各l分)

(译文语言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司马温公的《序赙礼》,记载了五个有善行的平民,吕南公写《不欺述》,记载了三个人,他们都因身份卑微,没有被正史记录。我不久以前撰修国史,想把他们写进孝行传却没有成功,暂且记在这里。

司马温公所记的都是陕州夏县人。一个是医生刘太,在守丧期内,不喝酒吃肉满三年。(我)认为这是当今士大夫们难以做到的。他的弟弟刘永一,尤其孝敬父母,与朋友交好,清廉谨慎。夏县遭遇水灾,淹死的老百挂数以百计,永一手执一竹竿站在门口,别人的东西流进门口,就用竹竿推出去。有一个僧人在他家寄存了数万钱币,僧人死后,永一到县里,主动说明情况,请求把钱币归还给僧人的子弟们。乡人借了债不还的,就把借契毁掉。一个叫是周文粲,他的哥哥嗜酒,依靠弟弟为生,哥哥有时喝醉酒后殴打他,邻人愤愤不平,来安慰周文粲,周文粲愤怒地说:“我哥哥未曾打我,你们为什么要离间我们的兄弟关系呢?”一个叫苏庆文,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常常对他的妻子说:“你侍奉我的母亲如果稍有不敬(不谨慎),我一定赶走(休了)你!”继母年轻时就守了寡,没有子女,从此苏庆文让她在自己家中安度余生。第五个叫台亨,擅长绘画,朝廷修建景灵宫,调天下的画工到京城,工程结束后,皇帝下诏选试,优秀者留任翰林,授予官职赐给俸禄,台亨名列第一。但他因为父亲年老,坚决拒绝,归家耕种,赡养老人。

吕南会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就让人养在野外的草房里,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藏起来。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陈策,把骡子退给了他。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库房里是有,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死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坑害您呢!”陈策拿来可以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可能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第二个叫危整,他买鲍鱼时,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秤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仅仅买五斤,我已经为您偷偷地加倍称了,希望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穷的人呢?”第三个叫曾叔卿,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卖到北方去,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卖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没有前往,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您,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惜。

啊,这八个人真是有贤德啊!

3、《永某氏之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柳宗元《三戒》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粗的词

1.不畜猫犬( ) 2.悉以恣鼠不问( ) 3.某氏室无完器( ) 4.假五六猫( ) 5.购僮罗捕之()6.由是鼠相告( ) 7.鼠为态如故( )

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中表达作者感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段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

一,1.养2.全,都3.完整4.借5.雇佣,聘请6.互相7.原来

二,1.在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3.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

三,“窃时以肆”的得志小人

四,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五,:1: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2:对待那些坏人/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二:

1.解释:①畜②由是③完④率

菽⑥徙⑦假⑧阖⑨隐⑩已⑾恒

2.翻译:①仓禀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谥缭蚶劾塾肴思嫘

凼且趵喽裎镆

芄嘿茁薏吨

参考答案

1.①养②从此③完整④都⑤咬⑥迁移⑦借⑧关上门⑨偏远⑩停、消失11长久

2.①仓库厨房,全凭老鼠横行而不过;②白天竟成群结队地跟人一同行走;③这是在阴暗处活动的坏东西;④雇了僮仆张起网捕捉老鼠。

翻译

永州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日忌。他认为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灾祸不管,恣意横行。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

注释

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对日辰的迷信忌讳。恐怕触犯日忌。

拘忌异甚:特别畏惧禁忌。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直:通“值”,遇到。子:农历的子年。

悉:全

恣(zī):放纵。

僮:未成年的仆人

由是:于是

仓廪:古时称谷仓为仓,米仓为廪,这里泛指储存粮食的仓库。

庖厨:厨房。

完:完好的

(yí):衣架。

盗:盗吃食品、糟蹋物品。

数岁:几年

徙:迁移

故:以前

阖门:关闭门户。

购僮:雇用仆人。购:雇用

假:通“借”,借来

甚:厉害

已:散去

厌:讨厌

已:消失

乃:才

大率:大都

出处

柳宗元的《三戒》。《三戒》中的三篇文言文分别为《黔之驴》(选入苏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另有词语“三戒”,在佛教、中医和古代文献中分别有不同的含义。

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寓意

第一种角度: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第二种角度: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更不能非常禁忌迷信。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第三种角度:多行不义必自毙;恶有恶报,只怕时机未到;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只要采取积极手段,坚决斗争,才是正确对待鼠一类小丑的唯一办法。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

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4、《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①。天祥捧诏涕润,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②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③,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注释】①勤王: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②溪峒: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③郊畿:郊外。④徇:同“殉”。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天祥捧诏涕润()②使方兴召吉州兵()

③吾亦知其然也()④吾深恨于此()

(2)与“以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B.以啮人(《捕蛇者说》)

C.不以木为之者(《活板》)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大兵三道鼓行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眼泪派遣这样遗憾(每词1分)

(2)C(2分)

小题2:今/大兵/三道鼓行(每处1分)

小题3:

(1)这与驱赶着一群羊去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呢!(2分)

(2)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2分)

小题4:忠君爱国(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大致疏通文意,了解句子的语境,再在语境中字词的意思。要注意一些字词意义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根据语感判断那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这;“何异”:有什么不同;“驱”:驱赶;“搏”:与……搏斗。第二句,“是以”:因此;“简拔”:挑选;“以”:来;“遗”:留给。

小题4: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知薯解文天祥“忠君爱国”的形象,然后再从文中找事例加以说明。

5、《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1张弘范:元将领。2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与俱入山崖()

(2)使为书招张世杰()

(3)其末二句云()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4分)

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4分)

 阅读答案

11.留取丹心照汗青。

12.(1)一起

(2)写

(3)说

13.B

1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

6、《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山,也抒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⑵吾事毕矣()⑶南乡拜而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译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山后,元中大摆酒宴犒,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7、《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阅读与欣赏。

伯瑜①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遏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②!”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③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释]①伯瑜:人名。②母老,唯在诸君:我的母亲年纪大了,她的养老就拜托给诸位了。③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

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

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3.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8、《王羲之传》的阅读答案

《王羲之传》的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羲之传》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尝:

(2)姥初有愠色 愠: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书,以求百钱邪。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4.(1)曾经(2)生气、发怒(2分)

15.(你)只要说这是王右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

16.王羲之写在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9、《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司马芝传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兴诡责县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B.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因芝妻伯父董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昭犹惮芝,不为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参考答案:

1.D(报:回复)2.C(两个“因”都是介词,相当于“通过”。其余三项,A项两个“也”字,前者表示判断语气,后者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D项的两个“为”字,前者是介词,给、替,后者是连词,因为)

3.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

4.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

10、《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2)到,目(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浦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僻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浦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浦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谬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浦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11、《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字词之义。(4分)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

②或置酒招之(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小题3:文章刻画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就 期望 ②有时 ③舍不得

小题1: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小题1: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小题1:悠闲自适、安浦道、志趣高洁的隐士形象。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完整,意思正确,语句通顺,特别守键词的理解。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完整,意思正确,语句通顺,特别守键词的理解。

小题1:要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他人或他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2、《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 :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一、1.有才能的人 归附  2.终于 逃脱  3.代词,指孟尝君  4.原因

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  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使秦国北面称臣。(当时君主坐北向南,臣子见君面向北)

三、1.赵国平原君 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2.宋 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13、《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

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令督邮以兴诡责县 诡责:要求

B.县掾吏穷困 穷困:贫穷

C.师旅不息 师旅:战争

D.不矜廉隅 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B.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D.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寿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5分)

(2)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您是大家族,然而宾客常常不参加兵役,已经让老百姓怨恨了,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

(2)(5分)与宾客谈论,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离开以后就不再说任何别的话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句是表明孝顺,②句是刘勋的行为,④句是闲居时坚守节操。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1)译出大意1分:“大宗”、“每”、“怨望”、“或”4处,每译对1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可”、“面”、“折”3处,每译对1处给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甲文】秦王拂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2分)

(1)休降于天( ) (2)环堵萧然( )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B.安陵君其许寡人亲旧知其如此

C.黔娄之妻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不汲汲于富贵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主要采用 来塑造人物形象;乙文则于平淡、客观的 之中表现人物。(2分)

小题5:“士”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唐睢可谓是“士”的杰出代表,陶渊明则是东晋知名隐士,这两位的行事作风你更欣赏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吉凶的征兆。 (2)萧条的样子。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僻。(2分)

小题2: C (2分)

小题3: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共2分)

小题4:对话描写叙述( 每空1分,共2分)

小题5:略

小题1:试题分析:“休”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吉凶的征兆”;“肃然”在此语境中的意思为“极度僻”,不能理解为“萧条冷落的样子”。

小题2:试题分析:A、什么 答应。B、表强调 代词。C、的 的。D、到对于。

小题3:试题分析:“色”是“脸色”的意思,“谢”是“道歉”的意思。除了这两个关键字,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小题4:试题分析: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甲文采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乙文采用记叙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5:试题分析:对于唐雎和陶渊明这两个人物,都有值得人欣赏的地方,如果选择欣赏唐雎,可以这样来说明理由。示例:我更欣赏唐雎,因为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15、《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阅读题目: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造饮辄尽(造)-----

(2)衔觞赋诗(觞)-----

2、用现代文解释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些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1.造饮辄尽(造)-----往,到

衔觞赋诗(觞)-----古代酒器,酒杯

2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浦道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原意为不过分地在字句上下工夫,追求心领神会,是褒义词,现在的理解是发生了转变。并且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是在读书时只体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

关于《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和理解《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文言文成绩越来越优秀!

16、《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谬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浦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17、《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和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B.好读书,不求甚解 辙生好为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C.便欣然忘食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D.因以为号焉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宠辱偕忘(《岳阳楼记》)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答:

4.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

参考答案:

1.BE

2.(1)(他)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完,希望一醉方休。(造:到……去;期:期望、希望)

(2)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

3.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4.赞成:爱好读书,重在领悟文章精神实质。不赞成:应根据文章内容精读与粗读结合。(结合自己读

书习惯,言之成理即可)

18、《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B. 造饮辄尽造:酿造

C. 期在必醉期:期望

D. 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 因以为号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既醉而退 濯清涟而不妖

D. 黔娄之妻有言 能 以径寸之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