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
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
1、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
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舒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这篇文章写自己所尝的冬天的____,着重在写白马湖的____。
2、《江南的冬景》中描写冬日的画意,颇有诗趣;这篇文章写冬日也颇有“诗趣”,不同在于江南冬天的景物给作者感觉是____,白马湖的冬天给人感觉是____。在写法上,两者又各侧重于不同的感官,前者着重是____角度来写的,后者主要是从____上写的。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白马湖之冬”的特点。
答案:
1、情味 风
2、
(1)晴和,清朗,富有生气,诗情画意。
(2)天寒地冻,寒风怒号,湖水澎湃
(3)视觉
(4)感觉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和暖得真不像冬天”,并非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而是为了衬托“忽然寒风来了”天地变色的情形,两相对照,更能突出白马湖冬天的风的“情味”。
4、白马湖究竟是南方,冬天下雪较少,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太阳好而无风,则和暖得不像冬天,可以曝背谈天;有风的时候,则荒凉萧瑟,天寒地冻,松涛如吼,山湖变色,有声有色而极尽“冬寒”之至。
2、冬景阅读题答案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著,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著耳朵,四周的白光刺著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著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著,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过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了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著。落著厚霜的路上,驴蹄叩著,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著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著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本质,连现象都模糊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著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淮井边洗萝卡,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背上也戴了蹄形捭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著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列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颗眼睛。互相抓著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毛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著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咬咬地捏个团子,说∶
“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就不结了。”
他们笑著,叫嚷著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著,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著,观赏著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著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权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
“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著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1.(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2)根据上下文,在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哪里!”
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那么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3.“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奶奶,电线肿了。”试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再无他人,自觉有些孤与高洁。(2)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2.总体上作者描写了(一)郊外闲冬图(二)农村喜雪图(三)雪中对话图
3.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运用了似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4.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3、冬短文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冬短文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冬短文的阅读材料
冬天匆匆地接了秋天的班,带着它给大自然的礼物,来到人间。
冬天带来的寒气遍布了每个角落,就是晴朗无风的时候,天也是干冷的。人们在室外即使只待一会儿,也会“面红耳赤”,赶紧回家去了。
光秃秃的树枝可怜巴巴地指向苍天,曾经生机勃勃的小草终于支持不住,倒下、干枯,或在空中飘荡,或被埋进土壤,原野上是一望无际的土黄色。
看,风起了。起初一缕轻烟,从地平线上升起。它轻轻地拍打着雪白的窗纸,像在有节奏地唱歌;它轻轻地摇曳纤细的树枝,帮助摘下最后一片树叶。它的力量在膨胀。终于,它愤怒地抓住树干,死命摇晃;它推开了没有关紧的门窗,“哗——啪——哗——啪,像惊涛拍岸。此刻,风像一位突然反目为仇的朋友,又像一个正歇斯底里发作的疯老头。看到这情景,正在晒太阳的小猫咪会“噌”地蹿到屋里去……
看,下雪了。蒙蒙的天空重现了夏天雷雨前可怕的景象。不知什么时候,雪花飘落了下来。团团雪花随风旋转,像一个个身着白色薄纱的娇小姑娘在舞蹈。大雪下,高耸的山峰像须发皆白的老神仙,那么威严;树枝上挂满亮晶晶、毛茸茸的雪花,树皮上的皱纹也被雪填平了。小猫咪又偷偷地跑过来,在坦荡如砥的雪地上,印上几朵小梅花……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花香鸟语,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春夏秋冬,各有神采,要不大自然怎么会有四季的交替呢?
冬短文的阅读题目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面红耳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机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目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紧紧围绕冬的哪两个事物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说说作者笔下的风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用“________”画出相应的句子。
5.文章的结尾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短文的阅读答案
1.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愧而脸色发红。
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2.文章抓住了冬天寒冷的特征,围绕着“风”和“雪”两个事物来写。
3.作者笔下的风喜怒无常,越刮越大,越刮越猛烈。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风来临时由弱到强的状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有形有色。
4.“团团雪花随风旋转,像……印上几朵小梅花……”这样描写既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又抓住了雪的优美姿态以及银装素裹的壮丽的特征。
5.采用对比的手法,用冬天含蓄的美与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电闪雷鸣、秋天的丰硕果实来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意思对即可)
4、《围城冬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围城冬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围城冬夜
钱钟书
前情:方鸿渐作为方家的长子,又是留洋学生,寄托了家人的厚望,结婚后不仅事业上不如妻子强,生活上还得处处迁就孙柔嘉。孙柔嘉常对姑母发牢骚,且“两人一唱一和地笑骂”。这严重地创伤了方鸿渐的自尊,并招致了他的强烈不满,终于,两人间发了激烈的争吵。
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曙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注: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
19.选文中所描写的方鸿渐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20.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4分)
21.请简要概括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22.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
19.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2分)既懦弱退让又死爱面子,易变而又盲目自信。(2分) 20.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绪的繁多凌乱,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2分)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他内心的凄冷和痛苦。(2分) 21.情绪变化过程:失望苦恼、愤怒狂躁、沮丧无奈、萌生希望。(2分) 意义:表现了方鸿渐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也交代了小说的结局——婚姻的解体。(2分) 22.晚点的时钟富有象征意义: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分)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婚姻解体的感伤和同情;(2分)暗示了对人生困局的无奈。(2分)
5、《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答案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然尚闭关。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全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写景十分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4.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6分)
阅读答案:
14.A.A项“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不对,此诗中没表现作者的痛苦寂寞。
15.尾联借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回忆胡居士。尾联借用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
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诗词解析:
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首联对仗,“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诗情跌宕起伏,奇趣横生。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此诗中间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如谢道韫)、碎琼乱玉(如施耐庵)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后来的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13.作者把胡居士比作袁安,有什么用意?(4分)▲
14.有人评价颈联“雪字不着,尽得风流”,请赏析其诗句的妙处。(4分)▲
阅读答案:
13.(4分)想象胡居士的自在闲适,表达作者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4分,各2分)
14.(4分)“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2分);“积素”二字写静,表明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2分);“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的清寂(2分)。
(4分,回答两个方面得满分)
6、《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阅读答案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
[注]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
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xiā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1、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所以“洒空”即指下雪。
C、颔颈两联写雪景,时间上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久,空间上则从地上写到天空、从广庭写到深巷,为后文写想到友人作铺垫。
D、尾联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仍不让人出面,只写他的住处。用笔空灵,神韵悠远。
2、C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从广庭写到深巷”分析不正确,应为“从深巷写到广庭”。颈联“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意思是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先写深港,后写广庭。故此题答案为C项。
3、德舆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响,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大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风惊竹”三字,未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己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重点,然后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本题题干借沈德潜的话明确需要鉴赏的句子是“隔牖风惊竹”这五个字,并指出这五个字的妙处在“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因此需要先分析这五个字的意思,再分析手法。“隔牖风惊竹”意思是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风惊竹”,说明风大雪急,诗人明写听到的竹叶摇动的声音,暗含雪打竹叶的声音。从手法上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看到下雪或是雪的样子,只写自己听到下雪带来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写雪,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5、忆友之作,然诗文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忆胡居士的。
6、①采用典故和想象的手法忆胡居士。
②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写出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两个手法分开答亦可。)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先概括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首先,尾联“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胡处士的怀念之情,而是想象胡处士雪中高卧的样子,以表达怀念之情。其次,由注释可知,“袁安舍”用典,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诗人不说忆胡处士,而借用袁安代指胡处士,意在说明胡处士和袁安一样身处困穷仍然保有高洁品性,表达出诗人对胡处士的仰慕之意。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联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语言及用典手法,C项鉴赏诗句作用及写景角度,D项鉴赏诗歌尾联的内容及艺术效果。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7、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读文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
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8、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参考答案:
1.最爱
2.C
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4.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9、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浑(皆,全)
(1) 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k*s*5u
参考答案:
12.12.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4分)
②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鸣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4分)
2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分)
2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参考答案:
2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写出两个得1分,写出三和四个得2分)。
2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10、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答案】
(1)依恋(不舍、挽留)
(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11、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之情。(1分)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举例分析。(2分)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7、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分)依恋(留恋)
2(2分)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1分)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语句阐释1分)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1分)。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6: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1分)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1分)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分)
7: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1分)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1分)
阅读练习二: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依依不舍(或留恋) 的心情。(2分)
(4)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2分)
答: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2]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2]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12、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7分)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3、《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答案
阅读《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一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渍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17. 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8.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19.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20.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21.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参考答案:
17.引出说明对象(1分),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8.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2分),第③段举例在于说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分,每点l分)。
19.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2分,每点l分)
20.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2分,对词语的理解和陈述的理由各1分)
14、《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答案
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渍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网”、“世界科技报道网”等相关内容编写)
12.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14.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2分)
15.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16.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答案:
12.引出说明对象(2分),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3.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2分),第③段举例在于说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分,每点l分)。
14. “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2分,每点l分)
15.“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3分,对词语的理解和陈述的理由各1分)
16.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4分,每点l分,答到要点即可)
15、《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答案
《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答案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渍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网”、“世界科技报道网”等相关内容编写)
12.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3.第②段和第③段都举了堰塞湖的例子,请分别说说两处举例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14.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2分)
15.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16.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答案:
12.引出说明对象(2分),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13.第②段举例在丁-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2分),第③段举例在于说明“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同时引出下文,说明不稳定的堰塞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分,每点l分)。
14. “不稳定”体现在: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堆积体以松散士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2分,每点l分)
15.“大体”这里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或“不十分精确”)。(3分,对词语的理解和陈述的理由各1分)
16.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4分,每点l分,答到要点即可)
16、《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答案
阅读《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一文,完成问题。(17分)
①史载:1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网”、“世界科技报道网”等相关内容编写)
小题1: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第②段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概括本段说明内容。(4分)
小题3: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 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4: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5: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引出说明对象,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小题2:下定义、举例子。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
小题3:①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②堆积体以松散土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
小题4: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不十分准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①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②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③实施控制性泄洪。④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自然段用历史记载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堰塞湖,同时说明了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也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试题分析:“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给堰塞湖下了定义,说明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后面的几个句子是具体的举例说明。
小题3:试题分析:先找到题目的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联系下文”可知,本题的范围应是三、四两段,精读这部分文章不难发现相关语句,“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从这些语句中即可提取出了。
小题4:试题分析:此词出自“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理解词意时,要把原文语句与去掉这个词语之后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表达作用就显现了。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试题分析:“阅读第四段”是提取的范围,“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是的关键,“每条不超过12字”是拟答的注意事项,找到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这些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提取出切题的,即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等。
17、《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阅读及答案
阅读《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一文,完成问题。(17分)
①史载:1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②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藏东南峡谷地区八宿县的然乌错(“错”,藏语“湖”的意思)是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堰塞湖,波密县的古乡错是冰川泥石流堵塞而形成的堰塞湖,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都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熔岩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形成的。
③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就是由许多堰塞湖所构成的,这种地质地貌也是历史上的无数次地震自然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给人类带来了婀娜多姿的自然美景,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稳定的堰塞湖对人类一般不会构成威胁,而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这是因为堰塞湖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水深几乎都在百米以上,加之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
④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只有在第一时间去堰塞湖现场,才能较准确地了解堆积体的情况,但往往产生堰塞湖的地方都是徒步难以到达现场的。运用我国开发的三维电子江河与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可能溃坝的最大洪量及影响范围等。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根据《光明日报》、“中国百科网”、“世界科技报道网”等相关内容编写)
小题1: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第②段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概括本段说明内容。(4分)
小题3:第③段中说“不稳定的堰塞湖则后患无穷”,联系下文,具体说 说这种“不稳定”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4:请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大体”一词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5:阅读第④段,说说如何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请分4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引出说明对象,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小题2:下定义、举例子。说明堰塞湖形成的原因和类型。
小题3:①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②堆积体以松散土为主的'堰塞湖相对容易溃决。
小题4:大致大概的意思,说明通过遥感技术、对比分析测定的数据还是不十分准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①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②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③实施控制性泄洪。④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自然段用历史记载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堰塞湖,同时说明了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也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试题分析:“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qì)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给堰塞湖下了定义,说明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后面的几个句子是具体的举例说明。
小题3:试题分析:先找到题目的答题范围,根据题干中的“联系下文”可知,本题的范围应是三、四两段,精读这部分文章不难发现相关语句,“堰塞湖的堵塞物会因冲刷、侵蚀、溶解而崩塌。一旦崩塌,高悬的湖水就会奔腾而下,不要说洪水会将下游淹没,就是在水流到达之前的空气压缩波就足以将所有的建筑物摧毁。”“历史上很多堰塞湖形成后是要溃决的。堰塞湖的溃坝分为瞬时全溃、瞬时部分溃决、逐步溃决三种。相对来说,瞬时全溃危险性最大,而逐步溃决危险性最小。因此,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非常重要。如果堆积体以石灰岩为主则相对比较稳定,而以松散土为主相对容易溃决”从这些语句中即可提取出了。
小题4:试题分析:此词出自“对堰塞湖形成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大体测定堆积体的体积、水体体积、汇流面积、”,理解词意时,要把原文语句与去掉这个词语之后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表达作用就显现了。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试题分析:“阅读第四段”是提取的范围,“减轻堰塞湖带来的灾害”是的关键,“每条不超过12字”是拟答的注意事项,找到第四段中的关键语句,“在此基础上,实施控制性泄洪。另外,在排险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利用遥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堰塞湖风险评估分析,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从而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这些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提取出切题的,即准确判断堰塞湖的性质、测定堰塞湖的相关数据、实施控制性泄洪、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等。
-
- 借月抒怀的诗句
-
2023-05-07 14:35:56
-
- 牛的故事儿童睡前故事35篇
-
2023-05-07 14:33:10
-
- 《永安石林》阅读训练及答案
-
2023-05-07 14:30:24
-
- 《在沙漠中心》阅读训练及答案
-
2023-05-07 14:27:38
-
- 四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一等奖
-
2023-05-07 14:24:52
-
- 期末工作总结15篇
-
2023-05-07 14:22:06
-
- 质量总结16篇
-
2023-05-07 14:19:20
-
- 职工个人竞聘上岗演讲稿
-
2023-05-07 14:16:34
-
- 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
2023-05-07 14:13:48
-
- 睡前神话故事35篇
-
2023-05-07 14:11:02
-
- 春颂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2023-05-07 14:08:16
-
- 《快手刘》阅读答案
-
2023-05-07 14:05:29
-
- 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案一等奖
-
2023-05-07 14:02:43
-
- 睡前小故事简短28篇
-
2023-05-07 13:59:57
-
- 《苗岭的早晨》教案一等奖
-
2023-05-07 13:57:11
-
- 曹冲称象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
2023-05-07 13:54:25
-
- 观电视剧《宽恕》有感1800字
-
2023-05-07 13:51:39
-
- 5岁幼儿故事睡前故事30篇
-
2023-05-07 13:48:53
-
-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
-
2023-05-07 13: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