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感皇恩
辛弃疾:感皇恩
【感皇恩】
作者:辛弃疾
玖【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
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一面却又着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一浪一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着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
- 杨基:天平山中
-
2024-06-10 20:53:46
-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2024-06-10 20:50:58
-
- 描写美味佳肴的诗句,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
2024-06-10 20:48:11
-
- 形容爱情的诗句美好
-
2024-06-10 20:45:24
-
- 写景的诗句
-
2024-06-10 20:42:37
-
-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
2024-06-10 20:39:50
-
- 冬日田园杂兴的诗意
-
2024-06-10 20:37:02
-
- 中国最有意境的33句诗文
-
2024-06-10 20:34:15
-
- 舟过安仁的诗意
-
2024-06-10 20:31:28
-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
2024-06-10 20:28:41
-
- 写夏景的诗句
-
2024-06-10 20:25:54
-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赏析
-
2024-06-10 20:23:07
-
- 爱国古诗
-
2024-06-10 20:20:20
-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
2024-06-10 20:17:34
-
- 表现母爱的诗句
-
2024-06-10 20:14:47
-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2024-06-10 20:12:00
-
- 现代诗句
-
2024-06-10 20:09:13
-
- 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名句大全
-
2024-06-10 20:06:26
-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赏析
-
2024-06-10 20:03:38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
2024-06-10 2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