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1、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
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2、高一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3、高中化学必修1《溴、碘的提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溴、碘的提取》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 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 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4、化学必修1‰子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孰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不能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离子反应。
3.认识停留在定性层面:只关注离子的种类,不关注离子的数量,不能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初步完成微粒观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1.从微观角度认识电解质。通过实验分析氯化钠溶液及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建立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能用微观示意图将思维外显,能用电离方程式进行表征。
2.从微观角度认识反应。基于证据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以氢氧化钡和硫酸为例)提出可能的假设,能认孰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依据宏观现象分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初步建立研究水溶液中物质反应的思路方法。
3.通过归纳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孰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间的反应存在定量关系,能依据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预测宏观现象。
4.能应用离子反应分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形成分析思路。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关键概念,利用离子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准确表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和反应的微观过程。
2.能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种类、数量和相互作用之间进行自主关联和转换,理解离子数量与物质宏观组成之间的关系,能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作用。
3.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等相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1.宏微结合,从定量层面分析离子的来源及相互作用。
2.形成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微粒观。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问题情境]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主要成分NaCl)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或擦拭电器,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结合初中已学,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请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应用所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二)环节二
1.设计导电性实验,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导电原因。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氯化钠固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导电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用化学用语表示电离的微观过程。
学生活动:
(1)讨论导电的条件。
(2)观察导电性实验,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3)用微观示意图画出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熔融氯化钠的存在形式。
(4)得出电离、电解质等概念。
(5)书写电离方程式。
(6)以Na2CO3、MgCl2等类型物质进行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将学生思维借用微观示意图外显,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注重定量角度的认识,同时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馈评价。
2.引入化学史,明确电离的条件。
教师引导:[问题1] 离子是通电后才产生的还是电解质溶于水自动解离形成的?
学生活动:
(1)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
(2)结合化学史理解阿伦尼乌斯电离模型,明确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
设计意图:电离是否需要通电条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这里问题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电离概念本质的理解,借用化学史料解答,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不断演变及完善的过程。
3.基于电离产生的离子种类,从微观本质定义酸碱盐。
教师引导:[任务2]结合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学生活动:(1)书写HCl、H2SO4、HNO3以及NaOH、Ca(OH)2、Ba(OH)2的电离方程式。
(2)从电离的角度归纳概括出酸、碱的本质。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物质分类”的微观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本质。
(三)环节三
1.从微观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3]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的行为,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
学生活动:(1)分析向Ba(OH)2溶液中滴加硫酸过程中混合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滴定过程电导率变化图像。
(2)解释实验图像变化趋势和拐点意义。
(3)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定过程,即按照“写”、“拆”、“删”、“查”
的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拓展思考:若将硫酸换成硫酸氢钠,电导率又会如何变化?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展开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提升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通过比较硫酸与硫酸氢钠的不同,从定性及定量角度深入认识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孰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用其判断离子反应发生与否。
教师引导: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水、气、沉淀为例,布置并评价各类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微粒观角度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本质,并归纳复分解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1)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认识同一离子方程式可代表一类反应。
设计意图:建立离子反应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利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四)环节四
1.利用离子反应概念解决粗盐精制的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粗盐精制过程。
学生活动:(1)从离子角度认识粗盐的成分。
(2)依据微粒间相互作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3)从定量层面分析试剂的用量,并调整设计方案。
(4)书写该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地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与电解质溶液相关的实际问题,从定量层面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来源和相互反应。检测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上一环节进行反馈评价。
2.形成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小结]回顾粗盐精制的过程,提炼从微观离子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生活动: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确定认识对象(溶质或溶剂)——分析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间相互作用——分析作用结果(宏观现象等)。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宏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模型。
5、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剩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师引导:【问题】观察上述反应,无法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进行分类,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思考这两个反应均属于什么反应?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观察这两个反应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 教学目标
知士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
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 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实验)、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基础知识,初步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实验用品的准备、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 2Mg + O2 = 2MgO
(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2 + CuO = Cu + 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问)③2Na+ Cl2 = 2NaCl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不是)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复习)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 、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 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第二课时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使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 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①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②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十、教学反思
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
6、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剩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师引导:【问题】观察上述反应,无法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将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进行分类,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思考这两个反应均属于什么反应?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观察这两个反应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 教学目标
知士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
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 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实验)、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基础知识,初步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实验用品的准备、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 2Mg + O2 = 2MgO
(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2 + CuO = Cu + H2O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问)③2Na+ Cl2 = 2NaCl 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不是)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复习)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H2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以NaCl 、HCl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 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l==ZnCl2+H2↑)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第二课时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使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
得氧:C 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失氧:CuO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①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②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三、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十、教学反思
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
7、化学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的内容。
从课程模块层面看,该节内容位于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所以教学中,也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具体到本节内容中,应格外关注化学学科研究无机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从教材章安排层面来看,本节内容位于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学生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刚刚完成了“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在第一章中,学生通过三节内容的学习,分别建立了中学化学研究无机物性质的三个重要认识角度“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而本章内容之后的第三章,学生即将开始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已经学习的认识角度研究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化。在这样的章节安排中,本章内容的学习希望学生通过两个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巩固认识角度、明确认识思路,逐步提升利用“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系统性。
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歧化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基本只涉及氯离子能与银离子形成氯化银沉淀。
通过“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针对这样的学情,需要教师既给学生提供自发研究物质性质的学习空间,又要在适时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提示和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氯及其化合物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思路方法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利用各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性,也要强化学生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离子反应规律具体思维路径的完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认识到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氧化性的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氢气、水、碱等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氯水性质的研究,熟悉基于微粒认识混合物性质的思路方法;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认识到类别通性、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设计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掌握制备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
3.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转化的.研究,建立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化学反应可以探究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
四、教学重点
1.氯气的性质,氯水的组成及性质,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2.主动基于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认识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引导:利用物质类别和价态,请列举你知道的的含氯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利用二维图列举氯及其化合物
(二)环节一:认识氯气的性质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观察氯气
[任务2]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1. 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任务3]教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4]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5]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任务6]教师引导: 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3)书写反应方程式。
2.与水的反应
[任务7] 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气分子。
[任务8]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学生活动:
(1)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2)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可以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3)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9] 教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
(1)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根据上衣活动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3)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任务10] 教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三)环节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
学生活动:
(1)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
(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
(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四)环节三:氯离子的检验
教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教师引导: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学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五)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在二维图中呈现氯及其化合物,通过箭头表示氯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书写先关的化学方程式。
8、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9、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受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10、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2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2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授课人:董 xx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②了解两性氢氧化物及氧化物。
③通过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加强实验教学,按照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格求实的科学态度。
与价值观②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铁与水蒸气及铝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复习]金属钠与氧气及水的反应方程式。
三、金属与盐反应
【分析】金属由于活动性不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混合物中置换出来。
请同学们写出铁与硫酸铜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设问]很多金属能与酸反应,但大多数金属却不能与碱起反应,有没有遇到碱时能发生反应的金属,铝遇到碱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
[实验3-4]在2支试管里各加入5mlHCl和5 mL浓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都有气泡产生,试管口点燃都燃烧。
[板书]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练习]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思考与交流]①Al与NaOH水溶液的反应中Al显示什么性质?上述反应产物中的NaAlO2是如何产生的?
Al显还原性,因其化合价升高。以上反应不是一步反应,而是多步反应的结果:2Al+6H2O=2Al(OH)3+3H2↑,Al(OH)3+NaOH=NaAlO2+2H2O,因而只有水为氧化剂。
②Mg比Al活泼,Mg能否与NaOH水溶液发生反应?
Al与碱溶液反应是因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的原因,Mg(OH)2属于碱,因而不反应。
[思考]实验中为何开始慢,随后逐渐加快?
[讲述]盐酸及氢氧化钠先与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反应,保护膜破坏后才与铝反应。
[思考]铝制餐具为何不能蒸煮或长期盛放酸碱咸物质?小结:金属单质在反应中都是化合价从0价升为正价,所以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由于大多数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态存在,只有少数金属如金可以以单质形式存在。
[实践活动]小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向一金属铝的易拉罐内充满CO2,然后向罐内注入足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解释上述变化的实验现象: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2)罐壁重新鼓起的原因: ,反应方程式: 。
解答:(1)是因为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使得罐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2)是因为过量的NaOH与铝罐反应生成H2,使罐内气压等于或大于外界大气压;小结:几种重要金属的常见反应的产物
钠镁铝铁铜
氧气Na2O;Na2O2MgOAl2O3Fe3O4CuO
氯气NaClMgCl2AlCl3FeCl3CuCl2
硫Na2SMgSAl2S3FeSCu2S
水NaOHMg(OH)2—Fe3O4—
盐酸NaClMgCl2—FeCl2—
氢氧化钠NaOH—NaAlO2——
[作业]1、阅读:科学视野—金属钛 2、P54 3、4、5、6、7
〖板书设计〗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
Al2O3+2NaOH=2NaAlO2+H2O
Al(OH)3+NaOH=NaAlO2+2H2O
〖教后记〗
11、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1、知士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思想和其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12、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仁思想。
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
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想
本文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主张,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移其粟(lì )于河内 弃甲曳(yè )兵 鸡豚(tún ) 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wū)池
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 狗彘之畜(xù)
解析:A粟sù C食shí 悌tì D胜shēng。
答案:B.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
答案:C.
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数罟不入池
答案:①数目②几,若干③屡次④密
(2)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
答案:①发射②派遣③打开④花开
(3)直
①中通外直
②直不百步耳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①不弯曲②只是,不过③通“值”,价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草木皆兵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③队④兵士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①能承受②尽③胜利④超出⑤优美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6.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
(1)作家、作品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背景材料: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7.思考题:(1)文中梁惠王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又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3)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见下一环节)
二、课堂互动
(一)预习交流。
(见预习15题)
(二)导入新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鞭策多少明君圣主研习孟子主张的“君道”。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他的“王道”主张。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质疑。
(四)师生课堂讨论(完成预习题第6题)。
(1) 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
第三部分(后三段)孟子具体说明“仁”的具体内容。
(2) 文中梁惠王提出怎样一个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梁惠王先申述自己尽心尽力地治理,其“用心”已超过了邻国。可是,其邻国的百姓并没有被他的治吸引而投奔过来,于是提出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
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3.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治观点?
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思想。
4.你是如何看待本文中孟子的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
答案:“仁”,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三、课堂检测
(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五十步笑百步
2.饿莩载道
3.弃甲曳兵
答案: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⒉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
⒊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
A.弃甲曳兵而走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A古义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
答案:C.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
答案:C.
4.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填然鼓之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是谁之过与
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
答案:B.
5.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
答案:C.
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
答案: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池 数:屡次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
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
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
答案:B.
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D.
四、检测评讲
(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
五、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
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得,则非①其上矣。不得而非②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④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乐①民之乐②者,民亦乐③其乐④。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答案:A.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
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
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
答案:B.
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
B.“施行仁”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界的角度来谈的。
C.所谓“与民同乐”,就竖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
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C.
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河东凶亦然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屋舍俨然
D.太后曰:“然。”
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答案:C.
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
答案:B.
⒏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移其民于河东
B.君知其难也
C.勿夺其时
D.吾其还也
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答案:D.
相关资料:
附一: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
(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
不违农时(谷)
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池(鱼鳖)
(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树之以桑(衣帛)
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
勿夺农时(无饥)
谨庠序之教(孝悌)
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
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
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恢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乐哉?”
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池称为灵池,并且还很为文王拥有许多野兽而高兴。这是因为周文王愿意与百姓一道快乐,所以他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之相反,《尚书汤誓》中记载了老百姓憎恨夏桀的怨歌;‘太阳(夏桀以太阳自譬,曾说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去译注)呵,你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情愿跟你一道去死!’ 夏桀作为一国之王,竟然使广大人民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那他即使拥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又怎么可能自享受而不受影响呢?”
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这个平庸的人非常高兴得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和锋利的刀杀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用刀杀人和施行而置民于死地,这两者比较起来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又反问道。“没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
孟子于是指出:“现在您厨房里搁满鲜肥的肉,马圈中有许多骠悍健壮的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许多人因饥饿而尸野外:这实质上是在上位的人任由禽兽去吃人啊!兽类自相残杀,人类尚且觉得可憎,而主持治做老百姓父母官的,却不能避免任由禽兽去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木偶用来殉葬的人,真该断子绝孙呵!’就是因为‘俑’很象人形却用来殉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殉葬活人的坏风尚。用人形的‘俑’殉葬都使孔子如此愤慨,)又怎么可以使那些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提示:这三章可作为《寡人之于国也》的助读材料。第一章孟子初次谒见梁惠王,便直陈言利之害,仁义乃治国安邦的万全良策。本着国家利益这一前提,谈“仁”之策,使得看起来迂阔不实的安之策有了现实这一土壤的安托便显得切实之行了。第二章孟子引经据典,通过文王与百姓同乐和夏桀远民乐的对比,极言仁之利,讽劝梁惠王施行仁,与民同乐。第四章梁惠王虚心接受指教。在前三章不断的交流沟通中,梁惠王颇为孟子所言动心,表示愿意进一步了解仁之策。孟子直陈当前弊,言辞锋利,与《寡人之于国也》末段相承。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对“始作俑者”这一成语的理解。
13、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读预习: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一、学生进行《孟子
-
-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14 14:38:24
-
-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
2023-06-14 14:35:38
-
- 故事大王讲故事100篇原文
-
2023-06-14 14:32:51
-
- 幼儿小故事100篇原文
-
2023-06-14 14:30:04
-
- 登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
2023-06-14 14:29:31
-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4:01:30
-
- 《玩出了名堂》语文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5 03:58:44
-
-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55:58
-
-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5 03:53:11
-
- 可贵的沉默优秀说课设计
-
2023-06-05 03:50:25
-
- 柳叶儿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47:39
-
- 三年级语文《菩萨兵》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5 03:44:53
-
- 部编教材火烧云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42:06
-
-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39:20
-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36:34
-
-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5 03:33:47
-
-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一等奖
-
2023-06-05 03:31:01
-
- 《金陵图》赏析及译文注释
-
2023-06-05 03:28:15
-
- 版画教学设计一等奖
-
2023-06-05 03:25:29
-
- 小班优秀健康教案《小球进洞》反思
-
2023-06-05 03:22:42